如果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那么八大就是一场流

时间:2023-11-05 10:29

  海明威说“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生活于巴黎,那无论你在哪里度过余生,巴黎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所有对巴黎的描述似乎都离不开这句海明威回忆录里对巴黎的描述。巴黎,是一座城市,一座文化艺术之都,一种经历过就甩不掉的体验。

  我有幸在巴黎生活了四年,在这座城市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葱岁月。谈到学习,不得不提巴黎的行政区域划分,因为这影响到了所有人对整个巴黎的印象。巴黎分为小巴黎和大巴黎,大巴黎也就是所谓的郊区,而小巴黎就是所有人口中的那个浪漫的发源地。大巴黎的野蛮包裹着小巴黎的浪漫,这种状态仿佛《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第一次走到市政广场坐下后,一众男性为她点燃香烟的画面。巴黎是复杂的,迷人的。如果说英国伦敦是一位绅士,那法国巴黎就是一位天生的艺术家——感性、热烈、深沉、睿智。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总有人为了来到巴黎求学漂洋过海。我也是其中一位。刚才谈到了大小巴黎的区别,那么在大巴黎最臭名昭著的一片区域——93省,便是我就读学校的所在之处。

  人对于自己未曾亲身涉足过的事物时常抱着恐惧,而我在知道巴黎八大坐落在93省之后,也难逃窠臼。

  巴黎第八大学就在93省的中心:圣丹尼斯。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甚至于法国人,圣丹尼斯都是暴力和毒品的代言词。当年的我冒着“生命的危险”入读了巴黎第八大学的摄影与当代艺术专业。第一次从十三号线地铁终点站出来的一刹那,一切仿佛和我听到的圣丹尼斯有所不同。顺着地铁出口出来后,迎面而来坐落在马路对面的、庞大的建筑物就是巴黎第八大学的大楼。“Université Paris 8” 几个大字随意的贴在白色的墙檐上,黑红的配色以及快要脱落的“8”都让我觉得这学校仿佛是天生为不羁的人而建造的。

  巴黎第八大学全称为“巴黎第八大学 万森纳-圣丹尼斯”,是一所于1971年建立的以人文社科、跨学科研究闻名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巴黎八大的前身被称为“万森纳实验中心”。“万森纳实验中心”是在巴黎五月革命的背景下专门成立的一所实验性学校。当时的戴高乐总统为了将那些在抗议中最激进的学生集中起来并同时让这些抗议学生的憧憬受到挑战;想出要为这些学生建立一所从教学上和财政上都拥有极大自由的学校。于是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八大的前身诞生了。“万森纳实验中心”也招收那些高中并未毕业的学生,于是,在1969年,万森纳实验中心拥有了它的第一批学生。

  为什么我要谈到八大的诞生历史呢,因为我第一次走进这所大学所感受到的氛围正如它曾经经历过的历史一般;也正如八大的自己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一样——思想、批判、实验与创造的自由,多样性,团结一致,介入社会,学术公民的责任。这里,一个充满香烟与涂鸦的地方将要陪伴我度过在巴黎的三个年头。

  巴黎第八大学是法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很完整的艺术系的公立大学,并且大部分的艺术类专业都能一直读到博士。对于不愿意上美院且对大学体系感兴趣的朋友来说,也许八大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大多数大学里的艺术专业,比如我读的摄影与当代艺术,都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实践类课程包括数码摄影里的布光、色温对图片的影响、基础修图;同时院系还配有专业暗房以及相应的胶片摄影课程——从如何冲洗到传统放大、胶片的扫描等等。同时课后学生是可以单独和院系里的技术老师预约时间去单独使用暗房进行个人创作。虽说是平面摄影,但对视频的基础处理课程也是有的;以及当时很有意思的一门课是关于排版设计的,整一个学期都在让我们学习如何做艺术书籍的排版。这门课在所有的课程里可以算是非常实用的一门。

  到了研究生阶段,课程就会更加偏向理论的研究。上课也不仅仅只是在八大圣丹尼斯校区,也会有去巴黎美院以及INHA(法国国立艺术史研究所)或者其他大学。当时有一门课就是八大的老师邀请了在法国工作生活的各种在职艺术家来给我们讲述他们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及作品。这对于年轻的艺术家而言是极其具有帮助的。在法国上大学和国内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院校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的鲜明,大学与各大研究院、以及其他大学都有更多的交流。

  也就是说,在研究生阶段你要同时进行艺术理论的研究和艺术作品的创作。课程的设置从哲学到摄影艺术史,从摄影实践基础课程到艺术的跨媒介实践与研究。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在法国学习艺术并不像国内的那么专注在某个媒介上,更多的是跨媒介、跨学科的尝试与研究,比如摄影与舞蹈的关系、摄影与绘画、摄影与联觉等等,在八大学习的三年里,让我明白了原来艺术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操作,更多的是对整个艺术领域的接触与了解。跨媒介与跨学科的学习是更加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接轨的。我们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艺术家也都是当代的。在我看来,这些课程都在不停的锻炼着我们对自身、艺术以及社会的思考。

  写到这的时候,我在思考一所学校能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呢?也许我们长久以来对学校的看法都是将其认为是温室一般的存在。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但是终归不是真正的社会。那么是学习之外的社会生活建构了一个人还是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与思维构成了一个人?

  我记得当时在八大上学的第一年,当时我们在A楼里的一个很大的studio上摄影实践课,教课的老师是建立摄影系的创始人之一:一个快要退休的老头,有些秃,每次给我们上课都叼着烟。在法国上学,抽烟似乎是一种必备的社交礼仪。有一次上课,老头又在studio后门抽烟,过来一个保卫说,先生,我们室内不能抽烟的。老师回复说:这是我创立的学校,我就要在这抽烟,来,你也来一根吧。还有另一位摄影史老师,时常在上课中途掏出一个苹果来啃,一遍吃苹果一遍给我们讲课。对于法国学生来说也许这很常见,但对于我这样一位中国学生来说,某种程度上课吃苹果这个行为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在这的三年让我意识到我们生下来似乎就应该要打破一些规则和框架,生命如竹,是不破不立的。

  除此之外,八大的图书馆也是一大特色。整个图书馆大约有三层,属于很当代简约的设计风格。它不是巴黎最美的图书馆,但是藏书的丰富性绝对超越别的综合类大学,在这里几乎没有你找不到的资料。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艺术画册,几乎都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从法语到英文类书籍也很齐全。

  想必很多同学在选专业和学校时内心都充满了纠结吧。比如毕业后是否容易就业,专业的具体课程,学校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或者学校所处的区域等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摄影与当代艺术这个专业每年都会为学生设置一门关于未来就业的讲座。比如如何在法国转艺术家身份,毕业后都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法律上的一些基础问题等等。院系也会通过邮件的形式给学生介绍实习以及兼职。当时我的很多同学都会在画廊里兼职做助理;我自己也去画廊里实习过,这些都是很好的社会经验。

  其实学习艺术的同学毕业后大多都会在艺术的领域内工作,毕竟大家最初都是怀着对摄影和图像的热爱进入的这个专业;但最后真正以艺术家身份工作的终归不是大多数。就像我们那些老师,他们本身是艺术家但也身兼数职,有的是老师,有的做策展,有的从事出版等等。

  巴黎八大这所大学,对我而言大概更像是在谈论一位旧友。我回忆不起那些和它相处的细节,但从初识到融入到熟稔,这所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着一些荒蛮的学校已然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以学姐的身份欢迎所有同学都来感受这位有些荒蛮的老友的魅力。

  干货满满,诚意也满满。正规法国注册的公司,可出facture(B2B/B2C)

  欢迎咨询!唠唠嗑也行,巴黎约着吃喝玩乐也行!毕竟我们也是有Costco+Metro的卡的人~欢迎一起探店一起拍vlog呀!~云台和单反已就位,等忙完这阵子要有大动作啦~